Saturday, December 30, 2006

中国男人 美国男人

我居住的旧金山湾区,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中国女人和一个美国男人在一起,而这个中国女人往往是其貌不扬,属于被中国男人贬为“黄脸婆”的那一类,于是中国男人就得出结论:只有丑女人才会去嫁美国男人。


  这个结论不无道理:一个中国女人在中国长大,首先受到中国男人的挑选,中国男人挑剩下的,才会落到美国男人的手中。而中国男人的择偶标准不外乎一条:长相。他们挑剩下的,自然都是丑女。

  使我感动的是,那些被中国男人忽略的“丑女”,在美国男人那里找到了爱。并不是美国男人看不到那女人脸上的皱纹和斑点,好莱坞和百老汇对女人的审美观,与中国男人并无二致,但很多美国男人能够超越长,去发现一个人的特点和内心,这使我身为女人十分感动。西方人能到非洲去拯救难民,到亚洲的贫困地区去教英语。旧金山湾区据说有十万以上的华人,但在圣何西美国红十字会的志愿献血者照片榜上,我只找到了两个华人(根据姓和照片),与湾区的华人人口不成比例。在中国人眼里,非洲人不值得拯救,因为他们智商低;丑女人不值得去爱,因为她们是劣等公民。中国男人在生存竞争的路上跑得太远,已经完全丧失了对弱者的同情,更谈不上去爱丑女了。中国女人也不例外——有几个女人能够出于爱心去嫁一个穷人?在今天,当整个中华民族一齐为金钱发疯,挑选配偶自然也就成了一个排序活动:长得美的排在上面,长的丑的排在下面。从女人的角度看,则是按照成功的程度排序,而对成功的衡量,不外乎名和利。难怪《The Bell Curve》一出笼,网上一片叫好之声,就因为那本书里把中国人列为智商最高的民族之一,而黑人平均智商最低。中国人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热衷于这种排序活动。择偶的过程对于中国男人来说,无异于远古时代的打猎,谁打到了最难打的猎物,谁就是英雄。中国男人不无骄傲地把他追到的女人带到众人面前,也是一种生存竞争成绩的展示,正如他向别人展示他的奔驰车,他的花园洋房。

  对于那些握着中国丑女的手的美国男人,中国男人爱批评他们没有眼光。美国男人真的没有眼光吗?这个结论就如同前段时间一篇文章里说西方人“傻”,中国人“精明”的论点一样简单草率。前面已经提到了好莱 坞,美国中小学里崇尚的青春偶像与中国男人崇尚的女人外表的标准几乎相同。美国男人在青少年时期受生物本能的驱使,同样会去追求漂亮的外表。等他们长大以后,尤其是受过良好的教育以后,就不再仅仅追求漂亮的外表,而更看重心灵的撞击,思想的交流,这是他们在生物本能之上的一个超越。中国男人不能接受丑女,因为他们还停留在基于生物本能的生存竞争阶段——一个人在最基本的生物需求得到满足之前,是不会考虑到更高层次的满足的。***本关键字已替换***能激发中国男人的性欲,而丑女则不能,这反过来也说明了中国男人还停留在满足性欲的阶段。福塞尔在《格调》中提到新贵们开着闪闪发亮的奔驰招摇过市,而“老钱”们反而低调地坐在一辆落满灰尘的普利茅斯中。你让一位富有的中国男人开一辆又破又旧的普利茅斯上路,他会断然拒绝。你让一位成功的中国男人去娶一位丑女,那简直是要他的命。这两者之间是相通的。

  中国男人也不是不需要交流思想,只是他们更愿意和男性朋友去交流,而女人只有听他们“侃”的份儿。中国男人不能容忍一个女人跟他平起平坐。一个女人稍有能力,便被大家讥为“女强人”。女强人是什么人?那是大家都敬而远之的一种人。女强人使女人感到不如,使男人受到威胁。中国男人需要在女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强大,需要受到女人的尊敬,因此这女人必须比他低。中国男人在失败的时候,则需要女人的安慰。一个中国男人要找的,实际上是他母亲的翻版——一个爱他的人,满足他的人,而不是一个他爱的人。只听说过为朋友两肋插刀,除了传说里的梁山伯,你什么时候听说过一个中国男人为他所爱的女人献身?当一个中国男人因为被女人拒绝而悲伤时,他的朋友会劝他,为一个女人,不值得。

  对了,为一个女人,不值得。女人低男人一等。这种局面事出有因。一个中国女人,往往因为她的性别,首先就得不到父亲的爱。这就造成了她对男性的敬畏感,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阴茎崇拜。后来她长大了,嫁了一个丈夫,同样也得不到丈夫的尊敬。这更加深了她对男性的敬畏感, 因此,当她有了一个儿子,她不可避免地把她对男性的崇拜敬畏之感移到儿子身上。她给儿子以最大的注意力,把最好的食物留给他,而不是女孩子们。她的儿子长大了,带着她赋予的在女性面前的优越感。

  这个儿子又生了一个女儿,同样,这女人也带着对男性的敬畏感长大。

  中国男人对女人的歧视,正是中国女人自己一手造成的。一个不尊重自己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

  所以,打破这种得不到中国男人尊敬的恶性循环的工具,实际上是在中国女人手里。一个中国女人首先要树立起对自己的尊重。就连《TheBell Curve》这样带有歧视性观点的书,也提到女性的平均智商并不比男性低。上帝也同样赋予了女人使自己生命放出光彩的能力。女人精心喂大一个男人,这男人反而看不起她。即便是从回报的角度看,母亲也应该对女儿更好一点儿,事实证明,父母老了以后,往往更多地得到女儿的照顾。

  我曾听到很多中国女人说,她们喜欢和美国男人在一起,因为“感觉好”。美国男人从不吝啬夸奖别人。他们还给了中国女人应有的尊重。我也曾听到不止一个中国男人说,如果你想追到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子,首先要打掉她的骄傲。中国男人对自己的妻子,往往是“批判,批判,再批评”,还美其名曰“为你好”。中国男人还拒绝给女人送花,理由是“我给你更实际的东西”。现在有了美国男人做比较,中国女人怎能不弃暗投明!

  在美国的中国男人都在抱怨,现在“有爱心”,“贤惠”的妻子越来越难找了。“有爱心”就是无私奉献。“贤惠”者,逆来顺受也。的确,无私奉献者是少了,中国男人只好回大陆去找新娘,用绿卡来换取暂时的顺从和一点居高临下带来的快感。可怜的中国男人,为什么不能以自己的爱,去赢得别人的爱呢?

  除了长相,中国男人的另一条求偶标准是年龄。浏览报纸上和网上的征婚启事,你会发现,所有中国男人都要求女方年龄比他小。二十岁到三十岁之间的男人往往要求对方比他小一到五岁。三十到四十的男人则要求对方比他小五到十五岁。过了四十岁的中国男人,就必须在他女儿甚至孙女年龄的女人中找对象了。而美国男人给出的年龄段通常是他自己的年龄加上和减去五岁。我曾遇到一位大陆来的女留学生,嫁了一个比她小九岁的美国男人。她说当这位二十五岁的美国同学向三十四岁的她求爱时,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娶一个比自己大九岁的女人,在中国男人是不可想象的,几乎等同于失败。

  中美征婚启事的另一不同是,中国男人罗列的是他们的成就:学位,职业,经济状况,等等。美国男人罗列的是他们的个人爱好和特点。使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受朋友之托,帮她的姐姐在网上浏览征婚启事。

  我把适合她年龄的征婚启事一条一条的翻译给这位女士听。听了四五条后,这位女士不耐烦了。怎么他们都不提提他们的经济情况,有什么学位这些重要的,都是罗里罗索讲他爱看什么电视节目,爱玩什么球这些废话,这些于我有何相干?

  这个问题问出了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求偶标准上的根本不同:中国人是在进行一种排序活动,正如考大学,什么分数,就决定了你上什么大学。

  一个萝卜一个坑,劣质萝卜休想混到高等坑里去。而美国人是在找一个伴侣,一个能兴趣相投,心心相映的人。也许正是这样严格的求偶过程,才造就了一批高智商的中国人,我们才有幸被《The Bell Curve》的作者们列为优等民族。

  而上帝也给了那些出生于中国的不幸的丑女们一条出路:嫁美国男人。 多么仁慈的上帝。
如果有人发问,美国女人喜欢什么样的男人,她一定会告诉你:“自信、英俊、善良、清新爽洁的男人。”看来,“洁身自好”已顺应时尚的潮流和人们渐趋完美的审美观而成为美国男人的必备特质之一。

  看到纽约大街上自信满满、春风扑面的美国男人,你的心中一定会有这样的疑虑和不解,“他们何以如此清爽照人?难道他们都有洁癖吗?”

  非也。就让我来为你揭开谜底吧!因为,他们拥有令“洁身自好”变成人间乐趣的时尚“玩具”。

  而这些时尚玩具,也许你在美国大片中已略知一二,也许你还闻所未闻。那么就让我为你一一道来。

  AM/FM数字式沐浴伴侣

  这是美国成功男人十分喜爱的小玩意。

  这种沐浴伴侣拥有准确的闹铃功能,可以在设定时间内提醒你,而令你不必因留恋沐浴的快乐而上班迟到或耽误商务会晤。

  不仅如此,有了它,你还可以在浴室里录下工作备忘录或给爱人的口信。让你爱情、事业都从容不迫。

  当然,沐浴伴侣所具有的收音功能,还可让你身处温馨的浴室里便能对经济动态了如指掌。

  透明防水剃须刀

  别小瞧这款剃须刀,它可是美国男人的至爱。

  当然,这不仅仅在于它具有基本的剃须功能,极小的振动、快速的剃须都是它的独特魅力所在。尤其是它的防水功能更加受到美国男人的推崇。有了它,便可在潮湿的浴室中挥洒自如,可谓其乐无穷。

  防雾沐浴镜

  在沐浴时剃须是最好不过的事了。

  沐浴时,原本难剃的须发会由于热水和蒸气的共同作用而变得易如反掌,同时也不必担忧平时可能出现的皮肤炎症。要想在沐浴时将剃须工作顺利完成,防雾沐浴镜便成为此时工作首选。

  剃刀护理装置

  剃须刀常常由于剃须频率过高或使用时间过长,而造成刀片磨损或出现缺口。如果因故未寻到合适的刀片进行更换往往会误事,要么蓬头垢面地出现在朋友面前,要么因剃刀这样的小问题而闭门谢客,实在让你有些不爽。

  现在的美国男人面对这一尴尬,已能游刃有余了。其秘密武器就在于拥有能让刀刃“永久”锋利的刀片护理装置。这种护理装置具有漂亮的外形,而且适用于所有的安全剃刀,十分美观、实用。怪不得美国男人都想拥有它。

  个人护理工具包

  据有关调查表明,男人修长洁净的大手是除俊俏的面孔外最能让女人一见钟情的性感部位。试想,如果你指甲藏污纳垢,她会对你有好感吗?答案是惟一的:不会。

  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已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状态?当然,一套能让你的双手维持最佳状态的个人护理工具包则显得尤为重要。

  毋庸置疑,美国男人在这方面已走在了时尚前沿,并能因此而获得爱情的垂青。原因何在?一个做工精致的个人护理包。

  这个工具包里不仅备有男人喜爱的修理工具,还拥有能让指甲保持完美的修剪用品,真是一应俱全无所不有。

  耳毛鼻毛修剪器

  商家对美国男人的关怀真可谓无微不至。不仅胸毛、胡须有专用工具修剪,就是常人并不太在意的鼻毛、耳毛也有大量顺手的工具可选。这不,这款增压式修剪器在男人用品市场上就十分得宠。

  这款工具除能剔除鼻毛、耳毛外,还可用于修理眉毛、连鬓胡子、嘴毛等,非常适用。

  迷你铬合金风筒

  如果说这是一只风筒,不如说它是一个可爱的小玩具。因为它小巧、光亮,并具有时尚的外形,十分惹人喜爱。但它确实是一只具有风干功能的小风筒。

  关注时尚,追逐潮流的美国男人非常喜欢它,无论是旅游也好,还是出差在外都会带上它,以便随时能保持应有的发型,或应对不同的场合而梳理不同的时尚发型。

  口气测试器

  作为一位举止优雅的气质男人,你当然不希望口腔异味使你的魅力大打折扣。众所周知,大蒜、洋葱、运动、精神紧张、药物、酒精都可能成为口腔异味的最大来源。怎样才能知道你的口气是否会造成极大的“危害”,而成为令你远离亲朋好友的罪魁祸首?

  还是学学美国男人吧,为自己备一个口气测试器。

  目前,最受美国男人青睐的口气测试器操作起来十分简单。使用时,只需吹入5秒口气即可。测试器中的半导体感应头便会自动地测出呼吸中的硫含量和气体情况,及时提醒你做口腔清洁。

中国男人10种先天不足

“I am a Chineseman!”随着美籍华人政治家骆家辉先生的这句口号在美国响起,中国男人在世界上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个特定的群体。他们遍布于世界的各个角落,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已然是天下男人的一个重要组成。



他们没有日本男人的坚忍,也没有中东男人的顽强,更不会像欧洲男人那样举止绅士而又性格浪漫……

  他们在人格上注定是一个特例——尽管他们在各种位置上取得让世人瞩目的成就,或从政,或经商,或治学,或务工。有人说他们传统,也有人说他们前卫,总之,我个人觉得,中国男人本身就缺乏或是存在一些东西,这既是他们先天的不足,也是他们在事业上最致命的软肋。

  先天不足1——不!

  我们常常会在荷里活大片里面看见外国男人拍案而起大喊‘No!’可是真正落实到我们中国男人的头上来,却很少有人会说这句话,大家最多的可能也就是在家里埋怨一下,或是上网发泄发泄。中国男人的‘本事’就是忍耐,俗话说百忍成金。而这种本事拿到外国去就不适合,之所以在国外中国男人会出现很多心理疾病甚至于出现犯罪的行为,就是因为中国男人一方面缺乏沟通,一方面缺乏正常的发泄,不知道拒绝,只知道忍耐,结果往往就成为了所有人的出气筒。

  先天不足2——我是对的!

  这是所有中国男人都缺乏的一句话,不敢坚持自己的观点几乎是所有中国男人的通病。在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必须明白‘家长’、‘老师’永远是对的,这种柔弱性格可以说是葬送中国男人仅存一点阳刚之气的罪魁祸首。沉默是金,口服心不服……这些贯穿着消极思想的口号基本上被中国男人们奉为座右铭,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男人的悲哀。

  先天不足3——好男不跟女斗!

   我到现在都不能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女人现在在脑力劳动上的成就已经和男人旗鼓相当。男人不能和女人打架是正确的,如果说在原则上也对女人无限制忍让,甚至为了维护‘绅士面子’不愿意去揭露某些女性管理者的乖戾或是不通情理之处,往往就导致自己受气甚至失业。

  先天不足4——兄弟第一!

  中国男人的帮会思想、小农思想、小团体主义在这句话里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外籍管理者最反感中国男人这句话,因为‘兄弟’之间可以情意第一,进行无条件的迁就和忍让。在现在这个开放的环境里,一方面要求独立思维,一方面要求团体协作,这句口号彻底抹杀了这两个关键的要素。毫无疑问,这句话也是产生各种团伙犯罪的因素之一。

  先天不足5——男人流血不流泪!

  刘天王都唱过《男人哭吧不是罪》,潘安、王尔德都是爱哭之辈。心理学家也说流泪有助于心理压力的释放——可是中国男人就不明白这个道理,说到底还是中国男人要面子,中国男人一方面强烈的自尊,一方面又强烈的自卑,他们没有德国男人的大气,也没有法国男人的细腻,可是就无端的自尊——几乎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把男人的流泪当做耻辱,中国例外。

  先天不足6——难得糊涂!

  这句话是不是郑板桥说的已经无据可考,但是这句话已经毒害了中国男人三百多年是毫无疑问的。中国男人相信凡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胡适先生已经批判了中国人的差不多主义,可是中国男人就是不知道反省,他们盲目的相信混沌主义思想,任何事情不求甚解,凭主观,凭意气,得过且过,导致有才华的人丧失了机会,而有机会的人又没有才华,所以相当多的男人在国外扮演著“有运无命”的角色。

  先天不足7——我老了!

  中国目前出现一个怪现象,一方面四五十岁的男人常常叹自己老了,汇仁肾宝、脑白金走马灯一样的往肚子里灌;另一方面社会上又把五六十岁的男人称为‘青年才俊’。中国男人习惯于说自己老,但是社会上又不承认。这个在外国是不成立的,退休了会有很多的福利政策,但是拿到福利的前提就是退休后必须还时刻为社会的公益事业服务,而不是像中国男人消极地喊一声‘我老了!’,然后就溜之大吉。

  先天不足8——我是你老子!

  似乎现在中国的爸爸们已经积极地开展和子女们对话——因为扮演统治者的家长注定是失败的。因为目前的中国不同于以前的中国。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已经趋于平等,而不是传统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相反,我们看见那种在家里对孩子挥舞大棒出气的父亲必定在社会上是一个边缘的受挫人物。

  先天不足9——唉……

  中国男人最喜欢叹气——大概是源于老庄哲学的气理说,叹气可以疏通经脉,这个在中医理论里面已经被证明了多次。可是叹气作为发泄的方法明显是杯水车薪。

  该哭就哭、该笑就笑,世界上最成功的男人是法国男人,因为法国男人表情最丰富,而不像中国男人那样僵化、那样呆板,对于只懂得叹气的男人来说,任何挫折都是一种致命的打击。

  先天不足10——我早说过的……

  马后炮是中国男人的特色,美国一家杂志曾经做过评比,中国男人的责任感居世界末位。在任何正式场合,一旦出现了什么问题,中国男人多半不会主动去承担责任,而是一方面转移责任,一方面为自己狡辩。正因为有这种现象,相当多的外国企业都不愿意让中国男人牵头某些重大项目。中国男人嘴里有很多词儿,诸如‘填坑’、‘顶包’、‘挨黑帐’之类,这并不能显示什么——除了中国男人的劣根性:自私、无责任感,以及狭隘的个人主义之外。

中国人普遍缺乏的三种精神

  现在的中国,绝大多数人都普遍缺乏以下三种精神,无论是农民、还是工薪阶层,亦或精英,即使是专家也不列外。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当然这并不代表每一个人都是。

  第一, 公平公正的精神。

  在明显的不公平、不正当的事情面前,很少去过问或干涉。即使离开当时的环境(比如有流血的可能时),退居二线在媒体上谴责都不敢。明哲保身做得很好。而一旦出手必定与自己的利益相关。有条件的话,会创造不公平,而不是小心地避免不公平的发生。心中缺乏一杆秤,这逐渐养成了恃强凌弱的毛病,同时在自己认为的强者面前又没有自己。

  这种精神的缺乏源于人们头脑中缺乏一种基本的品德——诚实。

  这种精神的缺乏造成的结果是,胜者王侯败者贼。这是一种适合培养流氓土匪生存的环境。如果这种环境的混乱发展到极处,就是纷争迭起的前兆。

  第二, 独立自主地精神。

  都会找一棵大树好乘凉,而从不想找一个荒地自己载种一棵大树好乘凉,并福及他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由来已久。

  这种精神的缺乏源于人们头脑中缺乏一种基本的品德——勤奋。

  这种精神的缺乏的结果是,使得社会的财富不断地被消耗,而缺少创造的财富,长此以往,社会越来越穷,国家越来越贫。穷凶极恶时,会有刁民产生。可以说刁民的诞生,是管理者长期无能的典型标志。

  第三, 当面质疑的精神。

  对别人再有意见,从来不当面说。也许这是中国的含蓄文化所决定的,这样当事者永远不会进步,谁关心别人的进步呢?个个都这样,个个就都不进步!问题是,大多数人都不进步,那么由这个大多数人所组成的社会或国家,又会进步吗?

  这种精神的缺乏源于人们头脑中缺乏一种很好的品德——合作。

  这种精神缺乏的结果是,没有批评,在大大小小的范围内,任由一个个愚蠢的决策出台,共同浪费的是国力。

  而这三种精神,恰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可是,太让人遗憾了!

  精神说白了,代表着行为准则,这三种精神的缺乏,还有三种品德的缺乏,代表着我国改革之后的二十多年来的基础教育,已经是绝对的失败!

男人能离开女人吗

很多年了,怕有二十年了吧?张贤亮有篇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那时我正在山西搞调查.同组的一个人听我们讲张的小说但没听明白,张嘴就说:对,我们那儿就有一个,“二异子”.大伙笑爆.

张贤亮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个右派.总之遭罪了.但故事中的男人挺过来了.我看了张的故事,觉得某些特殊时期,对某些特殊人物来说,男人的2/3都是女人.越是一些优秀的男人,对女人依赖的越强.比如伟大的导师毛泽东,他这一辈子好像就没长时间离开过女人.一些大男人长期离开儿子行,离开女人不行!江西苏区的那个德国人,不就是男同志们给强弄来一个女同志肉体侍侯吗?

但有时问题就会复杂些了.比如毛,当时只一心革命,三个儿子没照顾好,后来麻烦了,不然,中国不也得升起一颗二十一世纪的太阳!

男人能离开女人吗?这个问,是源于我看了一篇文章.当年大明星胡蝶的女儿嫁给了李宗仁.此人就是特殊人物,是大人物.从前的广西军阀,抗日名将,国民党的副总统.这个人物文革前回来后不久,老婆死了.周恩来亲自安排,给李送去了胡蝶的女儿.这老李头乐到什么程度只讲一事儿,他竟然用一口老牙给娇妻一下子嗑了好几斤瓜子.胡的女儿好感动哎.别说胡女感动我都感动,别说一口老牙,一口小牙那得嗑多长时间呀!

周真是善解人意,知道这男人越老越喜欢啥儿.对了,伴儿.但男伴不行,得是女伴儿.写到“伴”我才明白,张贤亮的构思来自哪了,就这个字吗!

老李头是国民党回来的,操守不一样.但毛导师老时身边也喜欢“伴”,学英语时喜“章”,火车上喜“张”,读水浒时喜“芦”,你看无一男性.当然,门外站岗的没放上女人,比利比亚的卡扎菲强。

大男人离不开女人的例子很多很多,如大清入关前夕时的皇太极,这是个马背上的英雄.戎马生涯多年,见过多少死人,见过多少血,该铁石心肠了吧?可心爱的女人一走,完了,谁说也不好使了,魂没了!不到两年,也跟着走了,才不到四十岁!

而我们伟大导师的导师马爷爷,可能翻书本的时间用得多些,尽管一双脚把大英图书馆的水泥地磨下去很多,但可能没李宗仁、毛泽东、皇太极的人生经历多,感情上就更脆了.燕妮前脚走,他后脚就死在书桌前了.这主张用铁的手腕去无产阶级专政的人,心太软!像从前歌厅里的软男软女,这哪行?搞专政得像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波尔布特.

从李、毛、皇、马的故事可以看出,为什么说女人如水了。前段时间82、28让人炒了很久,犯得着吗?要我说老人家和小人家都没什么,贱的是媒体,怎么,吃不上饭了吗?往人屋里瞅什么?甚至往那地方瞅,你管人行不行干吗?行不行也不让你上!
算了一辈子数,老了,还得女人陪着吧!

女人如水,女人如水.

中国人的聪明叫“世故”

辩论会一开始便显出火药味,这在我意料之中。遗憾的是如此一个浩瀚的题目仅仅只有不到2个小时,6位发言人每次发言还不得超过1分钟,刨去主持人、佳宾、媒体和观众的发言,每个人的发言时间并不充足,自我感觉没有发挥出1%,实在是意犹未尽。

时间虽然短暂,但我很快就发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比如,当主持人让同意中国人比犹太人聪明的人举手,呼啦啦举了一大片,而且那些人的手都举得老高;让认为“犹太人比中国人聪明的举手”时,我因为坐在前台高处,清楚地看见举手的人有些犹豫,很多人只举了一半。的确,在中国人面前说中国人不聪明,既是自证其蠢,也是自讨没趣。我当即就说,谁说中国人愚蠢呢?中国人不是很聪明吗?如果做无计名投票,我想结果又不一样。

是的,普遍而言,中国人纵有天大的聪明,两个字足以概括——“世故”。这是一种没有信仰的、最集中,最外在的行为心理学。没有信仰,也就没有求真的最终勇气,也就失去了道德力量。中国人的聪明也就成为十足的言行背离的犬儒主义。这样的聪明体现在被历史学家肯定的那些大人物——纵横家、战略家身上就叫谋略,叫高瞻远瞩,叫高屋建瓴,叫运筹帷幄,叫兵不厌诈;体现在阴谋家或鸡鸣狗盗或贩夫走卒身上,就叫欺世盗名,叫阳奉阴违,叫权益之计,叫勾心斗角,叫背信弃义,叫尔虞我诈,叫小算盘。谁说中国人不聪明呢?但这样的聪明,只是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划分——即使从单纯的智商角度来衡量,中国人也许并不亚于犹太人。

但小聪明终究和大智慧无关。仔细分析,中国人有的只是小农似的小聪明,而不是大智慧。即使中国人登峰造极的所谓聪明,也因为极度自私心理的动机,仅仅停留在现世,停留在物质和感官这个形而下的低层次层面。所谓“人生一世,吃喝二字”,所谓“千里求官,为的吃穿”,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所谓“大丈夫生若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所谓“生当封侯,死当封庙”,所谓“好死不如赖活着”,所谓“安居乐业”,所谓“明哲保身”,所谓“不孝以无后为大”,所谓“食色性也”,所谓“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这些被中国人奉为圭臬的价值观没有一个和灵魂有关,没有敬畏,没有上帝,没有忏悔,没有赎罪,没有来世,没有超越,没有拯救,从来不关心自己是否能够成为上帝的选民,从来不关心死后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这些准则,也没有一条和自然的关系有关。有的只是目的,而手段是否正当则不加考虑,所谓“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所谓“不信邪”。中国人说谎从来不脸红,我们是天然的谎言家和潜在的野心家;中国人都是铁石心肠(利马窦语);中国统治者能够轻易达到“好话说尽,坏事做绝”的境界;中国人整起中国人来,一点也不比外国人心慈手软,死于同胞之手的冤魂也远远多于外敌之手。否则鲁迅也不会哀叹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是“漆黑黑的,不知是日是夜的”“人吃人的历史”了。

不可否认,在先秦时期,一度出现了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也有一些朴素的宗教意识,可惜好景不长,很快就湮没在秦始皇大一统的血雨腥风之中,历经汉朝独尊儒术和宋明理学的再度阉割,从此中国人在精神上彻底阳痿,到所谓的康乾盛世时,中国人已经被榨干了最后一滴精神荷尔蒙。中国人的命运也终究逃不出随着帝国兴衰王朝更替这种没有进步、只有轮回的猪猡打滚似的周期性窠臼。因此中国人所有的智慧,仅仅停留在“明哲保身”和感官刺激上了。考察一下中国的国粹,最拿得出手的,并不是有争议的四大发明,居然是食文化和房中术,还有裹脚、烟枪、巫术、阴阳、八卦、炼丹、风水、气功、中医、酷刑、科举、太监……等国粹,堪称超级大国,而且毫无争议。如果非要说中国人有信仰,那中国人的上帝就是灶神!!!!!!

正因为中国人只有“现世感”(且仅仅关心自己、自己的家族或利益集团),没有“来世感”,所以中国人讲究的是短期行为,讲究的是立杆见影,讲究的是独善其身(达则济天下只是幌子)。观察一下历史和现实,中国人从来没有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过,也没有和本民族和谐相处过,更没有和自己的灵魂和谐相处过,中国人总是回避灵魂问题,我们总是处于紧张状态。因此中国从来没有科学发展观,从来没有为子孙后代着想过。几千年来,总是一小撮人把一部分人逼得走投无路,造反,登基,变本加厉,又造反……生产力大破坏,休养生息,又破坏……如此恶性循环,中国人如此聪明,却永远无法走出猪打滚似的宿命!中国的科技和思想也因此而完全停滞。自工业革命以来,几乎所有划时代的发明和思想均与中国人无关!!!!!!众所周知,在几十年前,中国人连火柴都叫“洋火”……中国人真是太聪明了!当西方已经在认真谈论太空移民时,中国的专家还在对是否应该取消“暂住证”而争吵不休!!!!中国人真是太聪明了!

今天,“大国崛起”、“中国世纪”、“中国制造”的鼓噪看起来令人振奋,但只要我们拿出数据,就可以看出,中国目前的发展并不科学,否则也不会天天呼吁“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了。比如,中国的“GDP崇拜”就极其愚蠢,如果将“GNP”(人均国民收入)、“绿色 GDP”(经济和环保关系)等更为科学的指标纳入考核,则中国杀鸡取卵自断后路的发展并不乐观,甚至是负增张!黄河断流,长江变成第二条黄河,沙漠直抵北京城,大气污染,水污染,无数个癌症村,爱滋病泛滥……至于中国人的道德滑坡(我还不想用“道德沦丧”这个字眼刺激那些神经脆弱的国学家们),看看今天中国巧夺天工、无孔不入的假货,看看今天中国防不胜防臭名昭著的食品安全就知道了。中国人真是太聪明了——为了几个铜板,不惜用有毒食品杀死自己的同胞!不用说不管子孙后代,连现世报应都不怕了!中国人真是太聪明了!

至于聪明的李伯纯先生所说中国人比西方人聪明,表现在电脑汉字输入速度比英语快(也真难为他老人家绞尽脑汁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只想反问一句,没有电脑,何来汉字输入法?

什么叫大智慧?真正的大智慧,是“仰望星空”、是“拷问灵魂”。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没有仰望星空的人物,这个民族将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国不乏仰望星空的民族精英,但是他们统统逃不出被压制、被淘汰、被驱逐,被杀戮的命运!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就是一个没有原则,没有道德底线的民族,就是一个没有创造性思维的民族,就是一个“逆淘汰”(劣胜优汰)的民族,就是一个自宫的民族。纵观中国历史,总是谁卑鄙,谁无耻,谁得势。成者王,败者寇,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帝王不是恶魔。这样一个已经丧失了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学习他人的基因的民族,会越来越聪明吗?

犹太人和中国人都是悠久的民族,都是历经磨难的民族,都是聪明的民族,不同的是,犹太人的磨难跟他们优秀遭人嫉恨有关,而中国人的苦难,大多数是过于聪明,反而窝囊(贪生怕死,保存臭皮囊)造成的。还有一个不同,就是犹太人会汲取教训(比如二战后对纳粹的穷追不舍),而中国人却总是健忘,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上千次也不醒悟,或者揣着聪明装糊涂。当然,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是一个有信仰的民族和无信仰民族的必然差异。

最后说一句,警惕极有迷惑力的“国学”。近年来,在“国学家”们的威逼利诱下,狭隘民族主义和流氓爱国主义沉渣泛起。所谓“国学”,基本就是儒学,无论多有诱惑力,再怎么乔装打扮,不过是鲜活的僵尸!乐呵呵笑眯眯好好先生慈祥而爱国的面目下是灭绝人性的血盆大口,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最终目的不过是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三纲五常等社会序列,说白了就是让公民回归到奴才,让人变成鹰犬、鱼肉、人质、奴婢或者行尸走肉!那些挟带着私货的国学家们抹着文化口红游走江湖,一路挥舞着“复兴”的动人口号,反复撩拨着当代义和团和阿Q们的敏感的“夜郎心态”和脆弱的“神经末梢”,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跟着鼓惑。但那终究不是“复兴”,而是“复辟”,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兴”过,即使是兴,那也是“国富民弱”、“官兴民贱”、“物质强大,精神阳痿”。历史证明,那些再强大的帝国,如果不能保障个人的公民权利,不过是沙地大厦,一个比一个死得难看!即使近期官方拍摄的火暴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也无法对此装聋做哑。

恢复国学必然彻底否定伟大的“五四”精神,是严重的思想逆流。警惕呀,善良的人们!我说中国人愚蠢,那是因为我是爱你们的,而且毫无私利。好在今天这个时代,任何复辟的企图注定像当年袁世凯复辟一样,沦为一场蜉蚍撼树的历史闹剧。

中国文化式的民主——回答老愤蛋君



西方人的东西,唯有民主与科学可用,其它的东西一塌糊涂,概不可取。但是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也是有暇疵的,如它的民主,就有很大的欺骗成分,因为被选举者总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选民,连蒙带骗,当选后,是否对现诺言就是另一回事了,这等于是对民众的诱奸,尽管它比强奸民意要好得多,但不能算是充分的反映民意。连克林顿这样的流氓都能选上美国总统,这是对美国民主最大的讽刺和愚弄,也是西方民主的致命伤。如果美国的民主制度基础不稳固,克林顿当总统后,是非常容易走上独裁的道路,这是非常危险的。象台湾的民主,陈水扁当选,其实就是建立在对台湾民众的欺骗上,没有319枪击案,陈水扁绝对不可能当选,他的当选正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弊端。但不可否认,即便是这样的民主,也要比D独裁好千万倍。

中国文化的民主,应当是道德的民主,被选者不应当是政治流氓,而是道德君子,他们的道德、政绩、历史、能力透明度都很高,不需要他们自我粉饰,自我粉饰是无效的。如果道德基础不稳固,为了防止独裁,可搞成中西南北中五方论流执政制(以人口为标准,如中国十五亿人口,五个亿为一方),五年一届。总要把某一方道德最高尚、能力最强的人推上国家元首的领导地位,然后由他在全国选拔内阁成员。换届时,每一方推荐的国家元首候选人最少有两——三名,以供全国人民选择。

如果道德基础稳固,每次换届,即可从全国范围内选出道德最高尚,最有能力的人为国家元首。这样,在十五亿人内选择的范围更大。再者,也无须五年一届,可以十年一届,二十年一届,干的再好的,可以考虑更长的时间。因为选举总统,是个劳民伤财的事。民主国家,最主要的保持言路通畅,政治政策有了问题,专业批评部门能够批评,人民能够批评,辩论,投票表决,有专门的统计民意要求的本门,使错误政策以期得到纠正。

在中国文化为主导的国家,只要是道德败坏的人,不管多有能力,终生斥去不用。如果用他,只是用他的那点能力,给予他能相适应的待遇即可。象何祚庥这样的人,只能去扫大街。

西方的科学有优点,但是不管这种科学的出发点如何,在历史上发挥过多大的作用,如果不用中国传统文化去统帅它,科学最终会成为促进人类灭亡的罪魁祸首。面对这样的难题,西方文化是一筹莫展的。

儒家文化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对其进行修缺补漏的。儒家的文化的缺陷,一是没有在哲学上做更深刻的阐释,这是儒文化中本来就有的,只是人们不理解而已。再者,有些地方,儒家文化在理论上应回归道家。第三,应与佛家文化相结合,使“仁”文化发辉得更加淋漓尽致。

如果说儒家文化完美无缺,为什么很多熟读儒家经典的人不能坚守道德阵地?这是儒家文化最要命的问题,如果对手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反击,几乎把为儒家辩护者逼上了绝路。如秦桧、蔡京、严嵩、吴三桂、孙之獬........哪个不是熟读四书五经?如果没有相当丰富的哲学和中国文化、佛教文化知识,这些问题基本上是不能回答的。

如果儒家文化连这些人都不能教育好,怎么能教育好一般的老百姓?还谈什么道德教育?正因为这样,需要对儒家文化进行修缺补漏,在哲学上做更深刻的阐释。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儒家文化从根本上是无错的。

西方文化,除了民主与科学,基本上是毫无逻辑可言。西方人所谓的艺术,完全是群魔乱舞。我不能完全否定艺术,但因为西方人的思维无逻辑可言,使所谓的艺术成了人类社会畸形的毒瘤,很多罪恶都在艺术掩护下进行着,因为它偏离了艺术作用和价值的本身。中国文化当政,必须对群魔乱舞的艺术进行肃清。

一些小电影

点击这里

偷偷地,呵呵




狄马:中国媒体与精神按摩

人民究竟喜欢不喜欢按摩?这个问题不是一下能说清的。根据一般的理解,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打渔归来、种田完毕,是最有必要去按摩的,但在一个服务行业普遍分化、变质的年月里,我不想贸然作出肯定的答复,让一些神经过敏的同志抓住把柄,冠我以“伤风败俗、拉人民下水”的恶名。

因而,有必要事先向诸位交待清楚:我在这里要说的是一种精神按摩,与道德无涉。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报纸、杂志和书籍出版者达成了一致,即放逐所有的尖锐批评,打击一切血气生生、蒸腾着自由气息的作品。它们或者编一些悲欢离合的假故事要人们乐天知命;或者讲一些貌似大彻大悟,实则全无心肝的伪哲学要人们含垢忍耻;或者拿一些吃茶喝酒、题词送画的沙龙轶事诱骗人们逃回古代;或者通过对卡厅、茶秀、咖啡店的精致描绘来谎称我们已经跑步进入了“后现代”……那亲切的形式、慈祥的面孔、幽默的表述,使你几乎相信天堂的副本就在身边。

面对日益逼窄的生存空间,无处不在的暴力传统,也就面对一个没有历史和未来的存在荒原,这些娓娓动听的小嘴象一艘艘轻快的语言之舟划过我们所在的苦海。它带给人们这样的信息:世界是美好的,好死不如赖活着,只要忍耐到头,救世的基督必将迎接受难的羊只。面对阴沉的世界之夜,这些为“诺贝尔”赶制作品的大师们眼圈泛红、悲天悯人,多快好省地占领了祖国报刊的每一块园地。在富于节律和音韵的优雅吟唱中,一双双白嫩而细长的手从羔羊的头顶摩过。这时,所有的不平、愤懑、渴望变革的激情都悄然逃奔,唯余一朵朵盛大的莲花在胸中幸福地张开。请问,这不是“按摩”,这是什么?

尽管我承认这样一个悲哀的事实,即在所有的文明国度中,那些健康、独立、心智强健的种族是最不容易被“麻醉”的;相反,一个卑怯、暗弱、灵魂沉睡的民族最容易掉进信仰的迷宫。但我仍然厌恶把这样一个有关权力/话语的问题简单归咎于人民的甘愿“受洗”。越过一片对大众庸俗、愚昧的责难,我想提出这样的疑问:如果说他们是庸俗的,那么什么使他们庸俗?如果说他们是愚昧的,那么什么使他们愚昧?或者换句话说,如果他们不是天生就愚昧、天生就热爱庸俗,那么怎样才能使他们不愚昧、不庸俗?

我觉得对于今天的“大多数”而言,最关键的是,如果他们愿意高雅,那么什么样的话语系统肯提供这样的教育?如果他们愿意被启蒙,那么什么样的传媒肯承载这样的功能?如果不考察一个时代的人民所处的话语环境及表达的可能性,一味指责他们的盲目顺应,那么这种批评的愚蠢就有可能和晋惠帝司马衷不差分毫。诸位知道,这个西晋有名的白痴皇帝,面对因吃不到草根树皮而成片饿死的百姓,反而问“何不食肉糜”?

不错,在有限的程度上,我愿意相信这些花鸟虫鱼、石头瓦块、阴阳八卦、装神弄鬼、题词品茗、游山逛水、嫖娼吊膀、翻墙扒灰、奸尸拜脚、恋物手淫的所谓“文学作品”对人精神的抚慰作用,它至少可以使人的内在疼痛发生某种幻觉性的转移。但我仍然无法原谅报纸、期刊及出版业对大众精神的漠视和蹂躏。塞尔旺指出,“愚蠢的暴君可以用铁链束缚他的奴隶,但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则凭依自己的思想锁链更牢固地禁锢他们”,而这一切都比不上“最明智的贤君”,他们是把自己“固若金汤的基础建立在大脑柔软的神经纤维上”。这真是一个寓教于乐的好办法。当人的灵魂沉睡的时候,权力便可以如水银泻地一般流布他的周身,且无不熨贴;当人的精神犯困的时候,暴力便可以象鱼网一样网住所有叛逆的欲念,且言听计从。在令人惊悚的幻想中,你甚至可以看见催眠师那诡秘的笑容和镶着金牙的渔翁那志得意满、一路顺风的凯旋场景。

然而人民,我数以万计、同样为造物主生气灌注的人民,却不得不由聋而哑,沉默着活在世界的边缘。在数千年的时间黑夜里,他们糊里糊涂地生着,糊里糊涂地死着,死不了就活,活不了就死。没有人知道他们想什么,也没有人知道他们为什么而歌哭。

现在终于有火在前面引路了,可惜,那是鬼火。

这些形形色色的报纸、期刊及书坊老板就是鬼火的制造者。他们杯弓蛇影、草木皆兵,时常为一个假想的庞大天敌所惊扰,如履薄冰地恪守着一个虫子的生存之道,即在母鸡未啄以前就远远避开、或者躲倒装死以备不测。难道他们都老迈昏庸,连善与恶、对与错都不能区分?不,绝不是。在一个物欲至上的年代里,他们十分清楚自己的衣食来源,也就是说他们必须仰赖读者的愚蠢而生活。如果有一天,这个时代的人民突然间为圣灵感动,变得象古希腊人一样清澈、透明、富于理性,那么,这些大大小小的主编、社长、报纸发行人以及地摊书籍出版商可能全部要沦落风尘──不过,那样对于他们倒也名副其实。

更不要指望那些鼓风弄潮、捧红踏黑的记者、编辑会成为引领国民精神出埃及的旗帜。《圣经》上说:“没有好树结坏果子,也没有坏树结好果子。凡树木看果子,就可以认出它来。”他们除了赶场子、收红包、骗土特产、挤看明星大腿,基本上不知道什么叫正义,什么叫公理,什么叫新闻的良知。当他们吆三喝四、呼朋引伴地赶往各种会议市场时,他们说,“我是喉舌我怕谁”。而喉舌是什么?喉舌是一种器皿,上帝用它来盛放表达的权利。因而它只对哑巴有用──就象病人才需要医生──对于一些舌灿莲花、指鹿为马的人来说,“喉舌”不过是一种摆设,就象饭馆门前的王八。

此外,你还指望什么?难道指望地摊小报撰稿人、隐私文字制造者、唯利是图的文学小贩会书写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忧愤和痉挛?从记者、编辑开始的文风败坏在他们那里得到了最忠实的模仿。实际上,当这些汉语垃圾批发商起早贪黑、煞有介事地坐在写字台边时,我早已为他们写好了祷词:

“缪斯奶奶,请把今日的口粮赐给我吧。荣耀、稿费、住房、职称,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门。”

然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建立在一种脆弱的假设之上,即:这些人说的都是真的,而且我愿意趋从。实际上,只要有一点点怀疑的碎石,这些谎言帝国的大厦就会象纸房子一样坍塌成碎片。我为什么要拿我微薄的薪水购买一份与我无关的垃圾?它究竟在哪一天关心过我的幸福、我的疼痛和我饱受欺凌的愤怒?如果没有,我用它做什么?包肉?垫座?如厕应急?

──但没有,没有一缕智慧的光线光顾这些善良的头脑。他们只追随着,追随着,象一个赤贫的农民追随着狂奔的驴子。

奈斯比特-颠覆八个未来观念

《2000年大趋势》一书作者,曾任美国肯尼迪总统时期教育部助理部长的奈斯比特最近撰文分析人们的八个未来观念。摘要如下:

1.世上万事,不变的是多数

8月8日,亚马逊网络书店的书目中有56170本书的书名中含有“变”( change)这个字;11195本书的书名中有“企业变革”( business change)这个词;另外有2404本书的书名有“全球变化”( global change)这个词。

数不清的报纸、杂志及24小时新闻频道,几乎是把整个地球上的事物全翻过了一遍,鼓吹一切都在变化中。变得这么多又快,谁能赶得上?

没人赶得上。别担心。

移动电话通过上网来看电视;一脱衣服,浴缸就自动注水;饥肠辘辘时,冰箱门就自动打开……这些只是用另一种方式来做我们要做的事,让做事更轻松、快速、广泛与持久,但生活的实质并未改变。

我们照样上学、结婚、生子、送孩子上学,尽管所谓的教改吹得沸沸扬扬,但基本的学习并未改变。家、家人与工作,是最大的常数。

在分辨实际与明显的变化、基本变动与一时流行时,请记住,在世界的历史中,多数事物是不变的。

2.专注于现在,就能预见未来

靠着扫描地平线去探知未来,恐怕没什么帮助。最简单又实用的一个原则,就是专注于现在,这样就能预见未来;每一个考虑都要根据现在的情况。

如果你想找到世界上的关键事件,你就得从远处观察,而不要被一时的流行所蒙蔽。趋势本身不常发生变动,但是依附于其间的一时流行,却会激发变化,“五分钟热度”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揭开未来面纱的最佳知识来源是报纸。人说“报纸是历史的初稿”,形容得极贴切。看报纸,就好像先行阅读百年后的历史。当然,我们要看的不是个人意见,而是事件的记录与结果。

一个人在特定时间,只能注意一定数量的问题或议题;正如同一个社会在特定时间,只能处理一定数量的问题一样。社会对议题的筛选,就集体反映在新闻版面上。

要洞悉未来,需要掌握旁观者清的原则。

3.别将信息扭曲成自己想要的结果

2006年1月28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一场演说中表示:“全球一定得努力创造一个干净能源的未来,以避免另一个冰河期的开始。”

没多久,2006年2月4日,美国矿物管理能源报告公布:“北极熊的死亡强烈显示出全球暖化的影响,美国矿物管理局的研究人员指出,越来越多的北极熊溺毙,显示暖化效应已影响到北极冰帽。”在这些互相矛盾的论述与建议中,有时真不知该信谁的环境论点。

坏事往往更易流传。统计数字会变化,特别是灾害且各方政治力介入时,相关数字改变得更多。

当灾害发生初期,高或低的死伤数字并不可信,最好是等到可靠消息。

2005年侵袭新奥尔良的卡特里娜飓风,最初死亡人数估计高达1万人,有的媒体甚至报道最后死亡人数能高达10万人。如今我们知道死亡人数是1000人,够吓人的吧。

人类的天性,往往就是将信息扭曲成自己想要的结果。

4.不争对错 豁然开朗

许多人都尝试去解释爱因斯坦的天才。

哈佛智商专家贾德纳相信,爱因斯坦发现了这么多的大自然秘密,是因为他从未失去赤子之心,并称他为“恒童”。

当然,爱因斯坦并不担心他的理论会不被认同。他在1911年写信给他的同事朱立尔斯(William Julius)提到:我相当清楚自己的理论是建构在一个薄弱的基础上,我所选择的道路可能是错误的,但不试怎会知道呢?

如果你觉得就快要有重大发现时,一定会急于证明自己是对的。但鞭策爱因斯坦的是他那想发现的热情,而不是要证明自己是对的。

人人都想证明自己是对的,父母是对的,老师也没错,老板更是英明。

我们都见过夫妻大吵大闹,争的就是谁对谁错,但争议的问题本身往往被忽略掉了。

若是你能抛开偏执,就能感受到正面心态带来的力量,宛如走在开阔的大地上,视野更广,行动更自由。

5.未来像拼图 看谁善联结

历史学家往往以事件的直线序列做为基础,按部就班地解释历史。然而,过去、现在与未来,它们是以交互渗透的方式呈现的。

天才往往从细节着手,这些细节许多人都看得到,却无法加以联结。爱因斯坦就是一位善于发现与联结的个中好手。

柏林历史学家,同时也是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所长的瑞恩博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许多人说爱因斯坦凭空创造相对论,但其实,他不过是捡现成的罢了。”但这并不会损及爱因斯坦崇高的学术地位。

瑞恩接着说:“问题是,他为何就去捡那个现成呢?

说穿了,从来没有一个时期的物理理论,像爱因斯坦活着的时候那样百花齐放;但是,没有爱因斯坦的慧眼,那些隐蔽的理论也是很难被发现的。”

未来,是结合了可能性、方向性、各种事件、曲折过程、进步与惊奇的集合体。

如果我们想预知未来的模样,那就没道理把拼图放在一条直线上。我们必须找到互相吻合、交杂与联结的各小块。是你自己,决定了未来图像的大或小。

6.克制一下 别跑得太靠前

当新的突破与发明被提出,既定的知识被挑战与质疑时,肯定会出现飞短流长的妒忌现象。日本人说得直接:“站着的钉子就得挨锤子打。”

达尔文在1838年发展出“物竞天择”说。他深信自己的进化论,但也相当清楚物种的变异理论与想推翻政府的激进民主分子,有一定程度的关联性,一经发表恐将引发社会动乱。因此他从容不迫地仔细研究,直到发现足够证据。

一开始先在几个密友间流传讨论着他的发现。他以精密的研究过程,验证出最佳的研究成果。1858年6月,他听说华莱士也有类似发现时,才迫使达尔文发表他的理论。隐忍不发20年后,《物种起源》一书终于在1859年11月22日问世。

即使是最有才华的领导人,也要有人追随,才能实践其想法。如果我们带着自己的愿景跑到太前面,把其他人远远抛在后面的话,那我们一切努力将白费。

你要走在多前面才适合,并不容易计算,而且会因状况不同而有差异。在政界,你得走在前面,向追随者展示你。公司领导人则只需稍微走在前头一点就行了,他们必须以务实的态度处理公司业务。

那些想揭示未来的人,几乎都犯了跑到太前面的错误,稍微克制一下,别冲太快了。

7.预期的事往往延迟发生

电话、电影及收音机等新科技的故事,并没有多大差异。19世纪70年代,贝尔与葛雷分别设计出可用电讯传送谈话的装置。

到了19世纪80年代,全美约有48000部电话;电话用户的增长极为快速,到了1910年,大约有550万部电话使用贝尔系统;到了1924年,已经有1500万具电话在使用。

但是从19世纪末电话刚问世算起,几乎花了20世纪整整100年,欧美地区才将电话普及。后续产品加速了电话的推广,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A)在1939年推出的“影像电话”,在当时实在是太前卫了,一直到最近几年大家才接受手机的影像屏幕。

以史为镜,我的人生经验告诉我,预期的事往往延迟发生。对于新发明,我们总是低估了充分实现概念所需要的时间。生物科技与纳米科技,将需要21世纪剩余的时间来发展。

8.成果来自利用机会 而非解决问题


若想预知未来,请寄希望于机会的把握者,别指望问题的解决者。

当柯达(Kodak)在1990年推出第一部商用数字相机后,数字摄影就开始引领风骚,并将摄影市场带向另一个全新境界,模拟摄影就此淡出。2004年,模拟相机的市占率已经萎缩到17%,没搭上数字列车的厂商,算是玩蛋了。

错失机会,要翻身就很渺茫。日本传统品牌柯尼卡美能达,在相机市场纵横百余年,却在2006年3月31日黯然退出相机市场。尼康也好不到哪去,在2006年初已停止生产底片相机。

如何找到机会呢?机会的寻找者了解,只有转变才有机会;而问题的解决者,只关心昨日之事。

“转机,转机”,转变才有机会。预测未来时,注意那些把握机会的行动派,你自己也要行动。

Thursday, December 28, 2006

股评人与三陪女

据报道,深圳市进行了一次有关职业声誉的调查,结果科学家名列榜首,三陪女叨陪末座。这结果合乎常理,想来人们不会吃惊,但叫你吃惊的在后面:股评人居然做了回黑马,名列倒数第二,陪着三陪女很幸福地坐下了。

这结果出人意料吗?有那么一点儿,但想想却也合情合理。中国的老百姓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还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些说法,虽然有时不免弱者的自我安慰之嫌,但在某种意义上却也是朴素的真理:不是手大能捂住天的人物,做事可要悠着点儿。

那么,股评人种了些什么瓜和豆呢?当然不是诱人的甜瓜,也不是醉人的红豆。我不是股民,且看着这个黑压压的新玩艺儿便头大如斗,但旁观者清,局外人明,况且周围的股民多如过江之鲫,各类媒体上的股市信息多得就像多国部队轰炸科索沃,更有股评人在那里指点江山,所以积几年经验加揣摩,给股评人来一幅素描还是胜任的。

我不懂经济,但一夜之间冒出了个生猛的股市,总感到有些大炼钢铁的意味。一些所谓的企业家们,一开始是在财政的大树下乘凉,后来是在银行的席梦思上酣眠,现在则是到股市里淘金弄潮。如果说他们是股市里的大白鲨的话(温柔可爱的巨鲸可能更多,我当然不能忽略它们),大户则是数量更大也更活跃的大鱼,而数不清的股民就是无力的小鱼和水草。这便是一幅粗线条的股市生态图,也可以叫做食物链,你可以指责我没用经济学术语,或者缺少对新生事物的激情,甚至是对人民大众没有足够的温情,但这幅草图比较简明,起码谁吃谁是很分明的。至于有那么多散户情愿做小鱼和水草,甚至做得如醉如痴,似乎有着经济学以外的更深的原因。比如一位著名经济学家要为股民正名,认为规范的叫法应是“股东”。我想,“东”起来诚然是迷人的,但大约散乱的“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这个问题过于复杂,且与股评人关系不大,在此姑且按下不表。

在这幅草图中,股评人的位置在哪儿呢?我学过多年辩证法,当然要一分为二,所以先肯定成绩:多年来,肯定有正直的股评人立云天之外,看潮涨潮落,报汛情台风,期黎民多福。然而(怕的就是这两个字),这样的人应该不多,如果多了,便不会与三陪女相拥而坐,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那么什么样的人更多呢?请原谅我再用一个也许是不很准确的比喻,那就是“鱼饵”很多,“托尔”很多,“导游”很多。你想呵,那幅生态图已经决定,小鱼和水草就是被吃的,但大白鲨或者大鱼们比较懒(越强壮的动物便越懒,而蜜蜂和蚂蚁是多么勤奋呵),一个一个地吃很麻烦,很不过瘾,最好是给这些食物发个信号,一听到信号他们便自动集合,那吃起来就写意多了,于是一种特殊的股评人横空出世,他们就是负责发送信号的。当然,他们可能打着灿烂的领带,说着纯正京味儿或港味儿的普通话,戴着很厚因而象征着学问和信誉的镜片,同时抛出大量你从没听说过的莫测高深的名词术语,并画出一些谜一样的曲线与图表。当你听得欣然颔首并蠢蠢欲动时,股评人身后会响起一个饥饿而贪婪的声音:好的,鱼儿要上钩,水草要起舞啦!

当然,股评人并不是搞星期六义务劳动,而是按小时收费的,就像三陪女一样。大约这两种劳动有些接近,比如收入不菲却很轻松,猛然间看上去都像是高级白领,另外都不大在乎面皮与尊严,深圳人于是把他们捉到了一起,并来了个新颖的派对,也就是“质本浊来还浊去吧”。

(补记:近来股市创新高,发股和买股的人都很兴奋,但对股民而言,兴奋是短时的,沮丧是恒定的。翻出多年前的一篇旧作贴上,姑算是凑一回热闹。)

哈哈,在英图偷偷摸摸地发几张黄片啊




十位博士生联署《我们对“耶诞节”问题的看法》

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我们对“耶诞节”问题的看法

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最为直接和集中的体现,莫过于“耶诞节”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与日趋流行。在此,我们,十位来自中国不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研究生,郑重呼吁国人慎对“耶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每值“耶诞节”来临,商场、饭店、宾馆摆放起“耶诞树”,悬挂起“庆祝耶诞”横幅,员工们戴起“小红帽”;幼儿园孩子们围绕在“耶诞树”前载歌载舞,期盼着老师分发“耶诞礼物”;学校里大红大绿的“耶诞舞会”、“耶诞联欢”的海报占据了抢眼的位置;网络、报刊、电视、电台充斥着各种“耶诞信息”;数以万计的“耶诞贺卡”和数以亿计的“耶诞短信”满天飞舞;人们相逢互祝以“耶诞快乐”;“平安夜”里,人们聚众狂欢,流连忘返。与此相表里,“耶教”在中国悄然壮大乃至渐趋泛滥。黄河上下,大江南北,从乡村到城镇,“耶教教堂”高高耸立;从普通民众到社会精英,对“耶教”趋之若鹜。凡此种种,皆表明中国正在逐渐演变成一个“准耶教国家”。

我们主张宗教宽容、尊重信仰自由,我们无意排斥“耶教”。我们对中国的“耶教”问题抱以了解的同情:盖庞大的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需要精神支撑以重建生活希望,而部分社会精英则欲借“耶教”以“挟洋自重”;盖中国的信仰危机、伦理失范、道德滑坡、诚信缺失、文化匮乏迫使国人寻找身心安顿之所;盖“祛魅”的“现代性”带来的精神支离与价值虚无导致人们重新发现宗教生活的意义;盖“耶诞节”作为巨大的商机和利润而为厂家、商家所鼓噪与利用。种种原因使得“耶教”成为部分国人的可能与选择,使得“耶诞节”成为国人无法躲避的文化景观。职是之故,我们无意攻讦“耶教”和指责中国耶教徒过“耶诞节”。相反,值此“耶诞节”来临之际,我们愿意祝福那些真诚的和爱国的中国耶教徒愉快地度过属于自己的节日。

但是,我们注意到,大部分国人在不信仰“耶教”乃至对其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不假思索地使用“基督教”、“圣经”、“圣诞节”等只对耶教徒本身而言才具有神圣意味的称谓,甚至浑然不觉地加入到“耶诞狂欢”行列。尤可痛者,在幼儿园、中小学校,教师为孩子们集体过“耶诞节”、树“耶诞树”、发“耶诞礼物”、做“耶诞贺卡”,更是无形中把一种外来文化与异质宗教人为种植在毫无文化鉴别与宗教选择能力的孩子们的心灵之中。我们认为,这是国人的一种文化集体无意识,即在对“耶教”没有任何价值认同与宗教归属的情况下,就随“耶教”之波,逐“耶诞”之流,无意中为“耶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泛滥推波助澜,为中国的“耶教化”营造了文化氛围,做了“传教士”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

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亦即经过百余年来国人对自家历史文化传统系统而又激烈地批判和颠覆之后,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已经呈建制性退场和整体性崩溃,导致中国缺少主干性的价值信仰和文化形态,进而导致中国现代文化的荒漠化和混乱化,从而为“西风劲吹”和“诸神乱舞”打开了方便之门。换而言之,“耶教”在中国泛滥并不是因为其自身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也不是因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不能为国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提供有效的精神支撑,而是因为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亦即中国缺乏或没有既自信又自主、既具有一贯性又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与信仰。我们不拟苛责国人在文化上的集体无意识,但我们呼吁国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重建中国人的生命世界和意义世界。

历史和现实还告诉我们,“耶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泛滥,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文化问题和宗教问题,同时也是西洋国家“软力量”在中国的渗透与扩张。这一点,即使西洋国家内部的欧洲国家也提出了抵制“美式耶诞节”的问题,呼吁过具有欧洲特色的“耶诞节”。我们认为,有必要从国家安全和文化安全的角度深刻反思中国的“耶教”问题,从建设中国“软主权”、“软力量”、“软边界”的角度重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积极引导国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警惕和防范中国的进一步“耶教化”。

如何慎对“耶诞节”?如何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如何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不揣愚陋,胪列如下几条呼吁和建议以供国人参考:

第一,不信奉“耶教”者,效法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和现今港台地区的做法,把只对耶教徒而言才具有神圣意味的“基督”、“基督教”、“圣经”、“圣诞节”、“圣诞树”等改称为不带感情色彩和崇拜意味的“耶酥”、“耶教”、“耶经”、“耶诞节”、“耶诞树”等;不以任何形式有意无意地过“耶诞节”,不发送与“耶诞节”有关的短信、邮件、贺卡、礼物;不举行与“耶诞节”有关的联欢、舞会等活动;不去“耶教教堂”祈祷礼拜,等等。

第二,有关部门应该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和法律框架允许的范围内,重新审视和合理规范目前在商场、饭店、宾馆、网络、报刊、电视、电台、学校等部门和行业日渐流行的“耶诞狂潮”。尤其是,我们认为,大中小学及幼儿园内的学生无意识、赶时髦地集体过“耶诞节”,甚至是老师组织孩子们过“耶诞节”,已经违背了宗教不得“防碍国家教育制度”的宪法原则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教育法原则,因而亟需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严加规范。

第三,对“耶诞节”流行起重要推波助澜作用的厂家和商家,应充分挖掘中国诸多传统节日所蕴含的巨大商机,积极营造传统节日文化氛围,合理创新传统节日活动形式。同时,不必因西洋有个“耶诞节”,中国就必须以孔子诞辰为中国“圣诞节”与之抗衡,但可以考虑将孔诞作为中国教师节,并尽可能使其变得既有神圣肃穆的节日氛围又有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这将有可能成为校园内和年轻人有效化解“耶诞节”影响的一个重要举措。

第四,反思对宗教问题的传统认识误区,从正面意义上理解宗教的价值与功能,承认人的终极性关怀、超越性追求和团体生活、过宗教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内在愿望与合理诉求。因此既需要尊重中国的耶教徒等洋教教徒的宗教信仰,更需要合理挖掘佛教、道教等中国本土宗教的作用,尤其是需要充分发挥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占据主干地位的儒学的宗教性社会功能,高度重视目前民间社会重建儒教的呼声与努力,积极推动儒教的重建与复兴。

第五,打破“古非今是”和“中劣西优”的文化偏见,改变“以今非古”和“崇洋媚外”的文化心态,对中国文化持以“了解之同情”与“温情和敬意”的立场,回归传统,承续斯文,创新与发展、恢弘与光大中国文化,树立中国人的自尊心和中国文化的自信心,重建中国人的信仰体系和意义世界。这将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艰巨性的文化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全方位的积极参与。每个有着担当意识的中国人,都应自觉肩负起这一神圣的文化使命。

无论如何,问题关键在于国人是否能幡然醒悟,是否意识到了自己的文化集体无意识,是否有了走出此种文化集体无意识的自觉和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决心和勇气、责任和使命。我们以为,中国人,应该而且必须朝此一方向努力!奋进!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只代表署名者个人而不代表署名者所在学校的观点。

签名(依姓氏笔画排序)

刘冰雪 中国政法大学

张连文 清华大学

杨 名 中国人民大学

陈乔见 武汉大学

周锋利 北京大学

孟 欣 中国科学院

孟志国 南开大学

范碧鸿 中山大学

赵瑞奇 北京师范大学

崔 罡 四川大学

注释一:本书由中国儒教网(http://www.zgrj.cn/)、孔子二〇〇〇网(http://www.confucius2000.com/)、原道网(http://www.yuandao.com/)联合发布。

注释二:本倡议由上述三家网站发起,并统一负责对外进行答辩。联系方式:chinarujiao@163.com

丙 戌 年 己 亥 月 辛 巳 日

西历二〇〇六年十二月十八日 summer

北大清华等十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

关键词:抵制圣诞

核心提示:【新民网·独家报道】12月25日是西方传统的圣诞节,十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联合署名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

编辑:陈未临

新民网推荐阅读

您是否赞同10位教授的建议?

支持
反对
保持中立
与我无关



博士们对商家的“圣诞节营销”提出了批评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周锋利(图片由其本人提供,转载请注新民网)

新民网独家报道,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民网·独家报道】12月25日是西方传统的圣诞节,针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热衷过圣诞节”的情况,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十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

12月20日下午,新民网分别与北大、人大的博士研究生以及活动的发起人取得联系,活动发起人王达山对新民网表示,要通过此联署文章“唤醒国人、抵御西方文化扩张”。

西洋文化已是“狂风骤雨”

在名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的倡议书里,北大博士周锋利等的名字被署在了文末,文章结尾的日期表达形式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丙戌年己亥月辛巳日”(2006年12月18日)。

文章第一句话就是“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最为直接和集中的体现,莫过于圣诞节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与日趋流行。”文章说,“每值圣诞节来临,商场、饭店、宾馆摆放起耶诞树,网络、报刊、电视、电台充斥着各种圣诞信息;数以万计的圣诞贺卡和数以亿计的圣诞短信满天飞舞;人们相逢互祝以圣诞快乐;平安夜里,人们聚众狂欢,流连忘返——凡此种种,皆表明我们正在逐渐演变成一个西洋文化主导的社会。”

博士们认为,基督教徒可以过圣诞节,一般人“也有自由”过圣诞节,但是“大部分国人在对西方圣诞文化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不假思索地使用“圣诞节”的称谓,甚至浑然不觉地加入到狂欢行列”。这是“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其根本原因是“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

文章还写到,西方“软力量”在中国的渗透和扩张也是圣诞节越来越多受到中国青年人热捧的重要原因。因此,博士们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商家应“反思”圣诞营销

文章在陈述理由之后,还提出五点建议,包括政府有关部门的教育和引导、民间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打破“古非今是”和“中劣西优”的文化偏见等。

博士们对商家的“圣诞节营销”提出了批评,表示这些商家“对圣诞节流行起了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建议商家“应充分挖掘中国诸多传统节日所蕴含的巨大商机”,“可以考虑将孔子诞辰作为中国教师节,并尽可能使其变得既有神圣肃穆的节日氛围又有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博士们最后发出希望“国人能幡然醒悟”,号召“中国人必须朝此一方向努力!”

联署发起人为人大哲学博士

12月20日下午,经新民网多方查证,终于联系到该署名活动的发起人、民间学者王达三。据王达三自述,他是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的博士,多年以来一直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经常撰写论文发表在国学网站上。新民网随后致电中国人民大学,确认了王达三的毕业生身份。

据王达三介绍,关于圣诞节的这篇倡议书是他起草的:“我为西方文化在中国大行其道感到深深的忧虑,于是我联系了一些朋友和十位名校的博士,一起发起了这个署名活动”。他认为“传统文化正在处于一个复苏和上升期,但仍然处于被西方文化压迫的状态”。他希望借助这个博士联合署名抵制圣诞节活动,与时下的“国学热”配合,积极助推中国传统文化的上升势头。

王达三反复强调“圣诞节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很大的冲突”的观点,主张一定要“抵制圣诞节,驱除西方文化的不利影响”,而消除西方文化影响的任务“相当繁重”,当务之急是先向儿童大力普及传统文化,将“读经”纳入学校教育,从国民观念入手。

12月20日深夜,王达三又向新民网发来一篇《既要攻乎异端,更要立乎其大》的活动说明,认为圣诞节等西方价值文化相对于中国传统的儒教文化来说是“异端”,应该予以“拒斥”。

北大博士:我从不过圣诞节

根据文章署名,新民网分别向各大学确认了各位博士研究生的身份。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周锋利对新民网表示,“不仅我从来不过圣诞节,我的女朋友也不会过圣诞节,我还向周边的朋友们呼吁不要过圣诞节。”

除了署名文章提到的观点之外,周锋利还表达了对全民学英语热潮的质疑,他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如此力度和广度地普及英语,那些有研究需要或者交流需要的群体学习一下就可以了”;他大力提倡中国人应该过自己的传统节日,主张把孔子诞辰定为教师节;周博士认为“中国当代人的穿着打扮、生活方式都受西方文化影响太严重,圣诞节就是典型的例子。”

“我们并不是强制大家不要过圣诞节,但是圣诞节对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威胁。中国文化近百年的弱势地位,使西方文化在中国大行其道,影响太深!”周锋利说,“中国太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对西方文化并不了解,不懂圣诞节是什么意思,却一味盲从,西方一些不好的东西学得很快,我们有义务让普通老百姓了解。”(新民网 王洋)

编辑:陈未临

博士和阳具的相似之处

  关于十位博士(实际上是十位博士研究生,博士乃是对他们的尊称。)的论战好不热闹,方才又见网友“一针见骨”的形容以十博士为代表的新时代博士的妙语,其妙语如下:

  他们绝对知道在什么时候可以拍案而起作出义正词严状,也绝对知道什么时候必须对自己清楚万分的问题保持沉默、三缄其口。他们还有一个更可怕的表现。这就是柿子专拣软的捏:即在一个最安全的方向上作出好似怒不可遏、仗义执言实际精打细算、八面玲珑的完美演出。他们也知道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可以上达天庭得到首肯,什么话会触犯众怒。这种算计已经高度技巧、出神入化;这种掌握已经进入潜意识层面。

  看完后我恍然大悟,博士乎, “勃士”也。二者确有相似之处,我天朝博士若不学习“勃士”焉能居学府庙堂之高?忆起曾经对朋友开的一段励志玩笑。大意如下:当工作和爱情不如意的时候,可掏出小弟弟(即勃士),凝视它,静思它所蕴含之精神,能长能短,能粗能细,能伸能曲,能软能硬,学学它,眼前的困难算个鸟!

  朋友回到:“啊,可值得同情的是,如果是女性,当她遇到困难时,又如何掏出小弟弟呢?”

  我一时语塞,身边一美女(博士)两颊绯红,突然答曰:“借他山之弟,可以攻克困难!”

  众人狂笑。

  现在看看我们的十位博士,当印尼屠杀华侨时,他们不说话;当石油、水电、粮油等民生商品不顾人民群众反对悍然涨价的时候他们也不说话;当社会公正遭到践踏时他们还是不说话;当教改、房改、医改出问题时他们依然不说话;反正只要是群众们意见很大的事情发生时,始终不见十位博士出来联名呼吁,反而保持沉默、三缄其口,真正做到了能短、能细、能曲、能软。

  当人民群众喜欢过洋人的圣诞节,使得我们天国上朝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日渐低弱,“有违祖制(西太后语)”的时候,他们就开始能长、能粗、能伸、能硬了。如果不够长、粗、伸、硬的话,没有关系,还有秘密武器。看看十博士的办法:“有关部门应该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和法律框架允许的范围内,重新审视和合理规范……日渐流行的‘耶诞狂潮’……大中小学及幼儿园过‘圣诞节’……已经违背了宗教不得‘防碍国家教育制度’的宪法原则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教育法原则,因而亟需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严加规范。”看看,一口一个有关部门,嘿嘿,抬出国家机器来了。这不是和“勃士”举而不坚,坚而不挺时就用“伟哥”来增强效果时一样吗?

  更加可笑的是,明明是个人的举动,非得要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以所在大学和单位的名号,好像代表的是这些大学和的意见。这样看来,博士们就不免有邀功争宠之嫌了。否则,你倡议就倡议,你用那些名片式的辅助效果就不对了,这跟“勃士”用伟哥又有何区别呢?

有人把你放心里 有人把你放床上


“有人放你在心上,有人放你在床上” 是我去年倍加推崇的理论,完全是从‘你可以确定在一个人的怀里,却不能确定在不在他心里’衍生而来。仅这一丁点领悟,让我认为自己看透了关于爱情的所有命题,曾怀有的美好在这种悲凉中死无葬身之地,诸多困惑从不同的角度向我袭来,一瞬间无路可走。
  
  伯恩斯说: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是由钻牛角尖引起的。
  
  的确,思索就是在自讨苦吃。
  
  可今年的我想开了也觉得没什么,在心上、在床上其实本质上并无区别。不爱的,你会毫不犹豫的拒绝,而你爱的,你还不是一样要陪他上床,形式不同,结果都一样。
  
  男人,世上最简单而直接的动物,即便是再爱一个女人,也一样会回归到最原始的主题。没人会喜欢永远陪你细水常流的柏拉图,也没人会永远耐心的和你进行精神碰撞,开始会和你煽情渲染气氛,然后用这个来烘托后面的目的,这就和做爱之前要接吻,要说我爱你一样,因为不这样做就无法进行下去,这只是一个过度。爱情,也许就是一个人在说谎,另一个人静静地看着那些谎言。所以,与其相信床上的承诺,不如相信世上有鬼。
  
  女人,总爱说男人是色狼,其实自己又何尝不是狐狸。女人也在诱惑男人,有的人用身体,有的人用灵魂,有的人用物质,手段各异。你可能会说就算是诱惑但哪个长久显而易见。可我却觉得殊途同归,一切从精神开始,一切到肉体结束,爱情沦为一部三级片。
  
  聊天,友人说通往女人心脏最快的方法是阴道。我赞成。爱能生恨,性又怎么不可以繁殖出爱。对结局有困惑时,爱情会提供很多答案,性却会提出很多疑问。一个人可能会以各种各样的状态打入到另外一个人的情感世界,你或者爱上了让你笑的人,又或者爱上了给你高潮的人,一个归为精神恋爱,一个归为肉体恋爱。忘记从哪看来的‘上床之后,爱情哭了。’爱加上了性有的会更浓烈,有的却变了味道。爱上一个人,爱上一种感觉还是爱上身体,都没有错,错的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其实错了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打死都不认错。

十博士抵制圣诞:学术圈越来越娱乐

  如今的学术圈越来越像娱乐圈。除了年复一年耗费大量经费的现代化(程度)研究,2006年又冒出两大“新气象”:一是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吴友富教授领衔,重新建构中国国家形象被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若课题完成,龙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形象的地位有可能被颠覆;另一“新气象”是圣诞前夕,国内十所名校的十名在读博士生,联名呼吁抵制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关于圣诞节,我认为某网站专题的判断最准确:“在全球化和商业社会的背景下,中国要不要抵制圣诞节也许是一个伪命题。中国的圣诞节不仅违背了《圣经》意义上的纪念耶稣诞生的原意,也远离了19世纪的情感化的意义,剩下的只有赤裸裸的消费主义。”在这种情形下,十名博士生的联合呼吁毫无意义。

  当然,如果你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去呼吁、去陈情,那是你的权利和自由,就像孩子们爱赶圣诞节的热闹、喜欢圣诞节的礼物,就像商家爱借圣诞节或是中秋节狠赚一笔,只要不违法,别人无权干涉。问题是你以博士生的名义呼吁,那就耐人寻味些了。是不是想暗示博士生在这个问题上比别人更有发言权?是不是意味着博士生比别人更有权干涉别人的权利和自由?

  发出倡议的十名博士分别来自北大、清华、人大等全国十所名牌大学。对此,一位署名“激情老道”的网友比较尖酸刻薄,他毫不留情地写道:我感兴趣的,是这名牌大学的十博士,是如何“联合”起来的?为什么是十博士不是十一博士或九博士?为什么都是所谓名牌大学没有一般高校的博士?他们在联合之前相识吗?联合是谁提议的,又是如何达成的?

  相隔千里的十所名牌高校,怎么刚好都有一位博士加入“联合”的行列?十博士是因为“信念”相同而“联合”倡议的,但是,有如此信念者,恰好是十所学校各一名博士,其中的关节若交代不清,众人也如激情老道般“下作”,把十博士当做露大腿的美女,须怪不得大伙儿。

  笔者非常不解,现在有些院士、博导、教授、博士、博士生,怎么尽在一些鸡毛蒜皮的伪问题上,兴师动众,兴风作浪,而对于国计民生的真问题、对于科学的真问题,却连提出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勇气都没有?学术圈越来越像娱乐圈。如果重温一下普列汉诺夫的名言,这些人应该羞愧得无地自容,他说:“一个人要想对社会有所贡献,必须使他的才能比别人更适合时代的需要。”学术是干什么的?学术是要触摸时代的痛感神经,让时代随之清醒起来、兴奋起来的,而不是只会给时代挠痒痒,让时代昏昏欲睡的!如果学术界不能在时代面前保持清醒,而只会一味地投机钻营、撒娇、挠痒痒以沽名钓誉,那是学术界的耻辱,是时代的悲哀。

比芙蓉姐姐还牛:她竟放言要勾引孔子

日前一组照片在网上流传,一名打扮妖冶的年轻女子在孔庙内大摆热辣造型。这个自称是白居易第53代后人名为“国学辣妹”的女子介绍称,“自己最擅长勾引人,孔子也不例外。”同时又在博客宣称:自己的一夜情值10万,要以重振国学为己任,云云。

地球人应该都能看出其无聊之所在,不过是芙蓉姐姐、山东二哥之流的翻版罢了。用一个网民的话说,“这是一些想出名想疯了的人,毫无技术含量的争夺眼球的炒作”。尽管如此,我和同事还是近乎本能地判断:这会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因为它比较符合当下“新闻娱乐化、评论柔软化”的盲动潮流。当下的社会,弥漫着强烈的娱乐化气息。反映到媒体上,就是文化娱乐化、体育娱乐化、社会新闻娱乐化、国际新闻娱乐化,甚至时政新闻也有了这种倾向,两会报道的很多记者围绕明星代表、委员打转转,就表明了这一点。

对无聊的谴责本身会被利用,客观形成对无聊的再次传播。所以,我跟同事很犹豫:当下这样的事情比牛毛少不了多少,她就是要搞怪来吸引你的眼球,你越骂,她越火,博客点击率越高。如果出一个“芙蓉姐姐”我们谴责,出一个“辣妹”我们接着谴责,结果就是我们累死也骂不出结果,倒成竖子之名。这显然不是什么是非不明、需要辩论的问题,而是是非非常明确之后偏偏遭人利用的问题。

这的确很可悲。当无聊没有真正成为过街老鼠,当无耻俨然并非落水狗,当我们的企业、商家在民众眼球期待的刺激下,令“不管无聊还是无耻,只要能够出名”的人能够从这个社会上得到利益的时候,这样的无聊就必然要前赴后继,而这样一个是非混乱的现状也着实可怕。

面对这样的热点,是“落伍”地回避?还是踏到风口浪尖上去谴责并传播?作为媒体,该当何为?新闻评论的娱乐化倾向,作为一种相对性的理念和操作方式,是客观存在的,在某些时候,也有一定的探索空间。但“娱乐化”、“软化”的最低限度在哪里?怎样的探索才不会背离评论的本质?

以这条新闻来说,有人的态度是真实地反映它、谴责它,引导舆论;也有人的态度是,对于这样无聊的东西,最好的态度就是漠视它,让它自生自灭。大家都不去谈论,不去关注,它们就丧失了存在的空间,这样的无聊就会越来越少。而媒体上秉持两种思路的评论操作都有,结果却基本是“正负得负”,此风依然难以逆转。

很多人的态度是悲观的,认为“无聊当有趣”的现状将不可逆转。笔者倒不这样认为。尽管,追求吸引力的媒体,很容易迷失新闻的特质而流向庸俗化和肤浅化,但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庸俗、肤浅、无聊的东西,将被民众所唾弃,不管是从学理分析还是其他国家的经验,这都是一种必然走向。

现在的问题是,在这样一个大趋势的逆转过程中,媒体如何扮演好角色,而不是客观地成为传播无聊的“帮凶”?在新闻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政策和法律对社会无聊行为作出规范之前,当大家把无聊表演当成消遣、当成“有趣”的时候,作为新闻把关人与舆论引导者的新闻从业者,除了要先给自己的价值取向把好关,还需要做出怎样的行为选择?

新闻界对自己的角色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把国家比作一艘航船,新闻工作者就是船头的哨兵,他监视着水下的暗礁和复杂的气候情况。”作为传媒,被“利用”上几次之后,大家似乎也可以隐约地看到了这股劲风的来去走向。那么,是做“忠实”的记录者,还是要做改变现状的先行者?当我们靠单纯的舆论谴责已经无法起到规范社会行为的时候,我们还有没有新的更科学的办法?回避能是最好的选择吗?面对无聊,新闻评论“聊”还是“不聊”?我无力给自己一个清晰的答案。

老外辨别中国人的60个标志


1.你看起来好像才18岁。
2.你喜欢吃鸡脚。
3.你吃鱼时会吸鱼头和鱼鳍。
4.你的车子后视镜上会吊中国摆设。
5.你喜欢唱K。
6.你的房子铺的是瓷砖。
7.你的厨房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油脂。
8.你的炉子上面有铝箔。
9.你的遥控器外面包着塑料。
10.你从没吻过你父母。
11.你从没抱过你父母。
12.你小学五年级开始就戴眼镜了。
13.你睡醒后头发会竖起来。
14.你会为一些不可质疑的事情辩论。
15.你喜欢用折价券。
16.你为了最便宜的汽油费不惜开着车子到处找。
17.你晚上洗澡。
18.旅店房间里的非免费食品你都不吃。
19.如果你是男人,那么你身上的体毛比大多数女人少。
20.别人为你倒茶你就用手敲一下桌子。
21.你经常说“哎(二声)呀(四声)”和“哇(四声)”。
22.你不喜欢系安全带因为安全带让你感觉不舒服。
23.你喜欢拉斯维加斯,老虎机和二十一点。
24.你的厨房桌子上有一条抹布。
25.你把骨头和其他杂碎吐在桌子上,所以你必须有抹布。
26.你的电冰箱存着一万年前的食物。
27.你把洗碗机当碗橱。
28.你从来没用过你的洗碗机。
29.你有一个热水瓶里面永远装着热水。
30.你在厨房吃饭。
31.你会在餐桌上剔牙,但手遮着嘴。
32.你会转笔。
33.你冰箱里有三口剩饭和一只鸡翼。
34.你把果酱瓶当水杯用。
35.你有收集旅馆免费洗发水瓶子的爱好。
36.你每次外出十五分钟都会带着你的零食:干芒果,李子或烤鱿鱼。
37.你会洗2-3次米。
38.你不用量杯。
39.你用筷子打鸡蛋。
40.你有一个有盖的茶杯。
41.你总是在电话簿里找电话号码,因为咨询电话费用为五角。
42.你喜欢中国功夫片。
43.你从不为了问声好而call你父母。
44.如果你不在家,你的父母会打电话问你吃了吗,就算半夜12点也不例外。45.当你病了的时候,你父母要你不吃油炸食品和烤的东西,因为会上火!46.你上班时给你中国朋友发送电子邮件,即使你们相距10尺。
47.你去吃自助餐前会把自己饿个半死。
48.你认识可以打折卖给你珠宝或电器的人。
49.你留着用过的可乐瓶。
50.你有自己的切肉刀而且你会磨它。
51.你的牙膏都挤到纸一样薄。
52.你知道什么是月饼。
53.当厕纸降价时,你买了100多卷并囤在衣橱或别人的房间里。
54.即使你饱了,当别人要把剩下的菜倒掉时你会一嘴把它吃完。
55.你吃过红豆冰棍。
56.你拜访别人时会带着水果。
57.你在餐后抢着付帐单。
58.你的主科是实用型的,工程学,机械学或法律。
59.你爱好吃苦瓜。
60.你三十岁时还和父母住在一起并且他们也喜欢你这样。或者你已经三十岁并且结婚了,但你还住在父母隔壁或同个小区。

顾客是上帝吗

不知何年何月,中华大地东西南北中到处都响彻一声声口号似的宣传"顾客是上帝",商家、厂家等都争先恐后的标榜自己对顾客就象对上帝一样,为恐侍候不周而得罪上帝,而顾客也象被宠坏的小孩,难以理喻,以上帝自居,其心态之变异,恐与这口号的诱导有关。这口号流行多年,本也觉得没什么不正常,心理上适应了,成习惯啦,可有时却似乎感觉有些不妥,仔细一想,芸芸众生都成上帝啦,真上帝恐怕还没地方站啦,问题确实不小、不少,下面我一一道来。

对于人与人而言,人人生而平等,市场经济也不外乎买卖公平、老叟不欺、诚实为根、信誉为本,今天为钱和利益把顾客举过头顶自己则跪下了,明天为了钱和利益也许就把顾客给摔下来了,这不仅有失自己的人格,也使顾客养成消费时成大爷,对双方的心理和人格有百害而无一利,下面针对几类顾客分析一下。
正常型顾客:在消费时用语得体,出言有礼柔和,觉得价位合理就消费、购买,不挑三捡四、恶意杀价,多拿多要。这种顾客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会得到商家的尊重,双方都能互得好感,心理平衡,这是理智而有涵养的顾客,其比例最多三成,各阶层都有。
大款型顾客:首先说明,不是很有钱的顾客都属大款型顾客,也不是没什么钱的顾客就不能成大款型顾客,大款型顾客指消费和购买时一付大模大样,其眼神对人不屑一顾,吆三喝四,有一部分付钱、成交爽快;有一部分则刁钻刻薄,说大话用小钱。这类人都令人生厌,而他自我感觉良好,总以人上人自居。
聪明型顾客:我这儿说的大家也明白,就是"小聪明"。这类顾客有的对价格,价位摸得十分透彻,能给你的利润十分有限,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对恶性竟争推波助波澜,使得商家互相残杀,苟延残喘;还有类专钻商家空子,你不是包换吗?快过包换期你不坏也要让它坏,又可用一新的啦,小聪明者一般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更有甚者,设圈套、下绳子让你血本无归,这是小聪明类型里最恶劣的,他有时是顾客,有时就是骗子。
贪小利型顾客:人的趋利性本无可非议,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爱财乃应取之有道,秤几斤苹果,交易完成却硬要拿一个,否者就不买啦;修理东西时说好的价,东西一旦修好说变就变,少给几十你拿这 "上帝"也没法;采购批量的东西,你不给好处这"上帝",恐难以成交;更有甚者顾客来你店买东西,你留点心倒没什么,稍一大意他顺手牵羊,你岂有不亏之理,这种顾客说是小偷吧但他确是来消费的,可你的大意,他一时贪念一起就变贼啦。
权势型顾客:这类顾客往往是有一定职位的,即然有一定职位,就意味着他手上有一定的公权力,他品位高则不会以权来谋私利,否者作为商家就难逃他的恶手,无论你经营什么,开餐厅,加工店,副食店,修理店,其你所属的税务、工商、公安等部门中一些人,时不时的来白拿、白吃、白享受服务加工,那怕有时给钱也只是象征性的,这种"上帝"你不侍侯立马打击报复就来,你能把这类顾客当上帝吗,内心只会咒这些恶鬼,他们少来几趟就上帝保佑啦。
综上所述,顾客商家皆凡人也,用不着创造什么口号把什么人抬成上帝,把什么人贬成奴隶,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保持常人平等之心态,不要用口号误人误己,沾污上帝之名。


 

口号总是空洞的,其核心又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悖。

Wednesday, December 27, 2006

今早台湾地震,出国网络基本瘫痪,好在还有这里可以发发牢骚。
唉,满世界乱七八糟地

Tuesday, December 26, 2006

开场白


早已没有了新鲜感,那么就言归正传吧